你对孩子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呢?有些家长都是呵斥孩子,那么你音量那么大,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父母的音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教养!
孩子是父母的照妖镜。
美国说话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者将妈妈们大吼大叫以超过85分贝的音量,放给10名7至10岁的儿童听。之后让他们写出妈妈吼叫的内容,结果只有13.3%的孩子写对。
研究者称,大音量的吼叫,对管教孩子毫无用处,音量越大,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
1音量越大,孩子越不听话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以为声音越大,孩子越会记忆深刻,效果也就会越好,结果事与愿违,还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爸爸去哪儿3》里有这样的情节:林永健的儿子林大竣和夏克立的女儿夏天,被节目组要求看守糖果和冰淇淋,年纪小经不起诱惑的他们,违反了规定偷吃了糖果。
林永健看到儿子的表现,立马提高音调,大声对儿子说:“吃什么吃?你为什么要吃?站一边好好想想去……”
而夏克立则把女儿拉到一边,亲切而又严肃地小声告诉她:“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错了就要接受惩罚。”
被爸爸大声训斥的林大俊,压根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明明是自己犯错导致爸爸生气,却演变成自己生爸爸的气,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故意和爸爸顶嘴,不配合爸爸的行动。
大声对孩子说话,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却起到了反作用,让孩子越叛逆,越听不进去大人的话。
而被爸爸小声教育的夏天呢?心甘情愿地接受罚站,在接下来的节目中,心情愉悦,开心玩乐。
同样的一件小事,爸爸大声训斥和小声说教,效果天壤之别,一个让孩子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主动承认了错误,成长收获了一整天,一个让孩子不知所以然,只记住了爸爸的高分贝,郁闷失落了一整天。
对孩子大声嚷嚷绝不是最佳的沟通方法,只有装满爱的语言,才能浸润孩子的心灵,整天扯着嗓子嚷嚷的父母,往往很难引导孩子的成长,更影响亲子关系的亲密融洽。
2音量越大,孩子越感受不到爱
前两天,米蓝看到台湾的一个真实实验: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看看妈妈是如何用吼叫伤害孩子的。
视频中,孩子给妈妈打电话,问妈妈到哪里了,妈妈故意用不耐烦的语气和大声调回答孩子,说孩子“真烦,不要老问了”,结果挂完电话,孩子就哭了。
短短的两分钟视频,孩子的一个电话问候,妈妈的不耐烦吼叫,就可以让孩子的情绪犹如过山车。
想想生活中,和孩子相处的诸多时光里,当父母疲倦,或是心情不佳时,当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父母就容易对孩子居高临下大吼大叫,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伤害每天得发生多少次。
大声说话,给孩子带来无穷的恐惧感,让孩子毫无安全感和幸福感。
降低你的音量和孩子说话,降低的不仅是声调,还有那颗爱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心,敏感的孩子在与父母交流的时候,比起内容,更看重父母的音量。
父母是爱,还是嫌弃,在TA眼里,全藏在父母的音量里。
3音量越大,孩子音量也越大
孩子的说话音总是模仿大人的,父母大嗓门,很难想象孩子会轻声细语。
米蓝曾有一个嗓门特别大的同事阿全,他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常常大叫,音量惊人。
有一次点了外卖,快递小哥晚到了15分钟,没有提前给他打电话,电话处于占线状态,饥饿难耐的他见到快递小哥的一刹那就爆发了,音量提高了8度,斥责快递小哥。
见同事目瞪口呆望着他,他抱歉地说:“我天生嗓门大,我控制不了。”
阿全和米蓝同住一个小区,米蓝了解他的家庭,深知哪里是天生,不过是深受父母影响。
他不止一次向我抱怨过他的父母:吃饭打嗝要被大声制止,拿筷子姿势不对会被被大声纠正,哪怕考了98分,父母还是会大声冷嘲热讽他……
“为什么总是对我大吼大叫,难道我做的一切都是错的,他们说我,我越来越反感,后来就反抗,音量一定要盖过他们……”
大吼大叫,也成为他家庭矛盾的“炸药包”, 父母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声更“高”一筹,结局总是以“父母一肚子气,孩子不服气”而收场。
其实,阿全也不想成为这样的人,30岁了还单身,就因为女朋友受不了自己的一遇事就咆哮。试想,阿全的父母总对他温声细语,他也不至于有这样的困惑。
我们怎么和孩子相处,孩子就怎么和他人相处,我们必须控制自己的音量告诉孩子:大声说话对解决问题毫无作用,试着和别人轻声说话,也许情况没有那么糟。
教育是以身作则,不是以“声”作则,不想毁掉你的孩子,不妨收起你的音量。从今天起,试着和你的孩子轻声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