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一财经报道,5月26日,武汉市财政局 武汉长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在《长江日报》发布一整个版面的债务催收联合公告,详细列举了259家债务单位名称、借款本金余额(截至2018年底)。
该则催收公告显示,武汉市财政局依法对以下债务人享有主债权以及对相应担保人享有的担保合同项下的全部权利。
公告截图 来源:《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为武汉市委机关报。5月27日,记者查阅《长江日报》5月26日电子版,其中第十版已经没有相关内容。
武汉市财政局发债务催收公告
这份公告表示,武汉市财政局、武汉长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前期已采取邮寄送达等方式对该等债权进行了催收。目前,这些债务人及相应担保人仍没有向武汉市财政局履行相关债务。请下列各债务人和相应的担保人以及债务人。担保人的承继人自公告之日起立即向武汉长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履行相关法定偿债义务。
公告称,清单所列借款金额为借款本金,利息等主从权利按相关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履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回收,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月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可向武汉长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相应债务人的资金、实物、权益等财产线索,经该公司审查核实后,愿与最先提供有效财产线索的单位或个人根据相关规定签订服务协议,并依据服务协议的约定向其支付酬金。
此外,武汉市财政局还单独发布了一条财政历史借款委托处置授权公告,对武汉长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财政历史借款委托处置授权公告截图
公告显示,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成立了武汉长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企业,是负责武汉市各类不良资产处置的专业平台。公告提到,对于该局发放的财政历史款全部委托给武汉长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全权处置,并明确了提起诉讼和仲裁等诸多法律权限。
该清单显示,欠款单位中既有区财政局、科研单位,也有地方国企、上市公司子公司和少数民企。这些单位中财政借款资金少则过万,多则过千万,总额超过1亿元。
比如,有5家单位欠款过千万,其中东风武汉轻型汽车公司欠款2354万元,武汉红桃开集团有限公司欠款2000万元,武汉工业国有投资有限公司欠款1500万元,江夏区财政局欠款1251.9万元,统一集团欠款1000.09万元。欠款最少的为来自农科所的1万元。
该表还备注,所列借款金额为借款本金,利息等主从权利按相关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履行。
除了一些企业和科学研究所等机构之外,武汉多个区的财政部门也在催收名单之列,包括汉南区、蔡甸区、新洲区、黄陂区和江夏区这5地的财政局,其中黄陂区财政局和江夏区财政局均有两笔借款,江夏区财政局的借款累计超过了一千万元。
武汉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8.5%
据第一财经报道,根据武汉市财政局数据,疫情等冲击下,2020年武汉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230亿元,同比下降21.3%。2021年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这一收入约为1579亿元。2022年受大规模退税减税、疫情反复等影响,2022年这一收入约为1505亿元,同比下降4.7%。
武汉市财政局公布的数据
今年一季度,武汉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为508亿元,同比下降8.5%,可比增长16.1%(剔除上年缓征因素)。根据今年武汉预算报告,预计今年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
在以卖地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也不乐观。根据武汉市财政局数据,2021年武汉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达到约1964亿元高峰后,受房地产市场收缩影响,土地出让收入减少,2022年这一收入降至1330亿元,同比下降约32%。预计今年全年这一收入增至1458亿元。
据武汉市政府官网显示,武汉市2022年政府债务余额为6295亿元。
武汉市2022年政府债务余额表
据武汉人大官网,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在今年的预算审查结果报告中指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纾困惠企、基层“三保”、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持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少数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不规范,部分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不够高等现象依然存在。对这些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据大皖新闻,有多位律师表示,通过发布公告的形式进行催收,是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常见的做法。一来起到警示作用,二来从三年诉讼时效角度考虑,公告也是起到中断诉讼时效的作用,保证债权人有胜诉权。
但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公告并未对债务形成的原因进行说明。
不过从武汉市审计局官方网站2021年的一篇《加强财政借款管理 防范财政资金风险》文章中,或能一窥端倪。
武汉市审计局官网截图
文中表示,在对各单位进行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不少单位都有财政借款行为,财政借款呈现出账龄长,规模大,用途复杂的特点。有些借款因为单位破产、拆迁或者人员账务交接不全等原因少则三五年长则数十年挂账不还,或者因为历史原因,长年积淀,越滚越大,导致账龄较长;所借款项既有用于城市基础建设、政府主导的重大项目、垫付土地收储成本等经济建设方面的,也有用于应对突发事件、行政事业单位支出、重点工作临时周转等方面的。
编辑|孙志成 易启江
校对|卢祥勇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艳美 摄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第一财经、大皖新闻、公开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