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讯,据国外数据显示,今年阔别三年厄尔尼诺现象或卷土重来,出现概率超过85%,其中,5-7月出现概率高达62%!据专家表示,今年全球或迎史上最热夏天,也就是将超过此前的2016年。在异常炎热天气下,可能会导致一些流行病爆发,大家要注意防范。
今年全球或迎史上最热夏天
史上最热夏天
近些年,全球极端天气多发,尤其是夏天极端高温频发,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2023年,阔别了三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卷土重来,而种种迹象表明,2023年全球可能会迎来史上最热的一个夏天,超过此前的2016年。
“厄尔尼诺”上一次出现还是2020年,之后全球气候一直处在“拉尼娜”的统治下,简单说就是海水变冷导致气候降温。
目前,厄尔尼诺指数正快速增加,从-0.5一路上升逼近0——-0.5以下对应拉尼娜,+0.5以上对应厄尔尼诺。
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预计,在今年5-7月间,厄尔尼诺出现的几率高达62%,今年之内全球出现厄尔尼诺的概率则超过85%。
NOAA气象学家休瑞(Michelle L'Heureux)指出,热带太平洋有大量的次表层海洋热量在积累,这些热量最终会涌向海面,而沿赤道热带太平洋东南信风对表层海水自东向西运动影响已经有所减弱,这是启动和维持厄尔尼诺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总之,厄尔尼诺正在持续酝酿中,证据已经非常清晰。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资深教授弗里德里希·奥塔表示:“随着厄尔尼诺不断增强,2023年夏天很有可能超过2016年夏天,成为历史上最热的夏天。”
从区域上看,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可能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拉丁美洲(巴西和阿根廷)可能出现洪灾。
此外,厄尔尼诺容易引起流行病爆发。NASA研究显示,2016年强厄尔尼诺事件导致了基孔肯雅病、汉坦病毒、登革热、霍乱、鼠疫等一系列传染病感染人数上升。
气候研究专家豪斯法塞指出,科学模型预测今年秋季和冬季可能出现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或使全球气温上升约0.2度,而到明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突破《巴黎协定》规定的气温警戒线,至少非常接近。
2015年,197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巴黎协定》,目标之一是将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努力争取限制在1.5℃以内。
但就是从《巴黎协定》通过的2015年开始,我们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八年,前五名依次是2016年、2020年、2019年、2017年、2022年。
创下高温纪录的2016年,正好遇到了强度很高的厄尔尼诺。
关于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文El Ni?o,原意是“小男孩”,也指圣婴,即耶稣,用来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在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赤道表面东风应力把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在西太平洋堆积,从而使那里的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而东太平洋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产生离岸漂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质量辐散,海平面降低,下层冷海水上涌,导致这里海面温度的降低。
上涌的冷海水营养盐比较丰富,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鱼类的繁盛又为以鱼为食的鸟类提供了丰盛的食物,所以这里的鸟类甚多。
由于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发展,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而赤道太平洋西岸地区由于海水温度低,空气层结稳定,由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
当东南信风异常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异常强烈,降水异常偏少;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这就是所说的拉尼娜事件。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相反,指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两种现象都与全球气候有密切联系,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增加。
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研究发现,当厄尔尼诺出现时,将促使日本列岛及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有的年份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有偏少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圈层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圈层的变化,一个地区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地区的变化,局部的变化也会引致半球甚至全球环境的变化。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