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回顾了80后小屁孩几个最美好的回忆:变形金刚、日漫、模型、卡片、各种棋类,今天想聊聊另一个大IP——贴纸。
谈起贴纸相信很多“75后”和“80初”都会有共鸣,比起价格昂贵的玩具,价廉量多的贴纸普及率在小学生群体中绝对是最高的。通常一张A4纸尺寸的贴纸卖5角,A5纸尺寸或比A5纸小的贴纸则卖2-3角,虽说在分币大量流通的80年代中期,几毛钱的东西相当于今天的几块钱,但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还是消费得起的,舍不得买玩具给子女的家长往往会选择用贴纸来当代替品。
当时的贴纸可不像现在那样一张就一幅图画,而是由N张小型的图片组成,图片与图片之间还很贴心地切好划痕,方便小孩们撕开。以平均每张30块小图片来计算,一张小贴纸的售价约1.6分钱,绝对的“白菜价”了。
贴纸上面印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变形金刚的海报、玩具插图和动画片片段,对于很多望玩具和电视机兴叹的小学生们,贴纸无疑是最佳的精神零食,要知道在80年代中期,很多家庭连电视机都没有,想看动画片还要去“土豪”同学家蹭电视。
即使是家里有电视的“小土豪”,家长也不一定允许你天天追看动画片,因此我们常常会漏掉很多精彩的内容,故贴纸上的动画片截图往往就成为我们拿来幻想剧情的最佳素材。由于贴纸的选材非常杂乱,有些根本不是变形金刚的内容也混搭其中,致使我们把某些日漫机器人也误当成是变形金刚的角色。
早期的贴纸采用银边作为图片之间的分界线,到80年代后期变成了黄边(还有少量是红边),内容也变得更加“专业”。“专业”也者是指动漫主题之间胡乱混搭的情况减少了,一张贴纸里的图片大多是来自相同的主题。
另外随着眼界的拓宽,我们也认识了许多变形金刚以外的动漫人物,比如“黄金战士”、“麦克伦一号”、“百兽王”、“宇宙大帝”、“六神合体”等等,相关的玩具也陆续进入内地的市场。
贴纸的流行一方面丰富了小孩们的精神世界,但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环境”问题,因为大家都喜欢在铅笔盒或课本封面上粘满贴纸,调皮的家伙甚至还贴在课桌和课室的墙壁上。在课桌上面粘贴纸容易,要撕下来就铁定会残留一大片。因此老师们对贴纸的憎恨程度不亚于变形金刚玩具和棋牌,声明遇贴纸必没收,严重的还得叫家长。
于是带变形金刚图案的铅笔盒和课本封皮就应运而生,当然这是另一个范畴的话题了,今天先按下不表。
由于贴纸是如此的物美价廉、数量又庞大,很多时候它们甚至起到代替货币的作用,比如拿贴纸换零食、换小玩具和拿来当棋牌游戏的“赌资”。当然它们的价值并没有权威认证,只是小圈子的约定俗成,像那种有完整海报内容的大贴纸最受欢迎、价值也最高,也是“小土豪”们炫耀的资本,但如果只截取海报部分图案的就会掉值,地位与动画片截图的差不多。
我也曾经收藏过少量海报式的贴纸,还特意拿到文具店过塑,以便于收藏。因为有些贴纸的用料非常差,时间一长不干胶就会失效,表面还会变色,因此很多同学都会选择用过塑的方法来保存心仪的贴纸,哪怕过塑的费用远超贴纸本身。
市面上曾经流行过一套单人绘的变形金刚贴纸,每张大小一致,画工十分精美,有些是漫画手绘,有些则是玩具插图。有制作商灵机一动地给这些贴纸上下角添上扑克的数字与花色,把这些单人绘贴纸变成扑克牌。要凑齐54张牌难度也不高,而且剪下来的图案面积小,便于携带,如同今天的“迷你麻将”。因此有一段时间成了小屁孩们的至爱,有些胆大的甚至还在课堂上偷着玩。
到了90年代初,贴纸上引入的主题越来越丰富,除了圣斗士和龙珠外还有奥特曼、假面超人等等,女孩向的主题也由花仙子向美少女战士过渡,而男女生皆宜的自然是当红的港台明星,如“四大天王”、林志颖等。与此同时,变形金刚的热度逐渐消退,与它们有关的贴纸也变得越来越少。
也许是不甘就此退出市场,一些店铺卖起了“3D”变形金刚贴纸,一般是以变形金刚玩具为图案,当你调整角度时画面会转成人物变形后的样子。由于这种贴纸的价格比较昂贵,因此老板都是把图案剪下来零售,一小张就能卖5角,当年我是软泡硬磨才让老爸买了两小张,贴在铅笔盒特别显得高大上。
到了我们上初中的年代,像过去那种密密麻麻布满小图片的贴纸开始被大幅画面所取代,一张A5的贴纸可能就只有1到4幅图案,内容的选材也更加注重美观,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随便找个图案就印上去。但是随着海报和同样带粘贴功能的闪卡出现,贴纸再也没有往日铺天盖地的辉煌了。
TAG:[db:关键词]